
挺拔秀丽的神女峰(资料图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从不吝惜笔墨描绘巫山的美。然而在这座美丽县城的西北部,却藏着一个深度贫困乡镇——双龙镇。
双龙镇,坐落于小三峡景区核心地段。这里峰峦绵延、秀逸峭拔,大宁河穿镇而过,催生出大气磅礴、秀美婉约的山水奇境,峡谷文化、纤夫文化在此交汇相融,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不过,坐拥天时地利、奇山秀水的双龙,也因此深困于山高水远的恶劣自然条件。2014年底,双龙镇共有贫困村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203户4082人,贫困发生率达14.44%,“贫困”成了它的真实写照。
2017年,双龙镇被列为重庆市十八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自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双龙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创建生态产业、推出文创产品,做好“实”字文章,让村民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
乡村旅游 村民端上“金饭碗”

如火似霞的巫山红叶(资料图片)
“昔有小三峡,今有神鱼湾”。 上世纪九十年代,小三峡走出深闺,成为名贯全球的热门景点。随着三峡蓄水,大江变大湖,峡谷的幽深奇险不再。双龙旅游一度陷入困顿。
2017年,双龙镇把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优先发展。神鱼湾,一个沉睡在大宁河深处的峡谷瑰宝,顺应双龙旅游发展之需脱颖而出,她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游客走出游船,登上岭壑。
随着神鱼湾景区的声名鹊起,安静村已在乡村旅游发展上初尝甜头。
在公路边,郁郁葱葱的树木下面,一座座依山院落显得特别幽静,一排排传统特色的灰瓦屋顶透过树叶参差可见,村民们纷纷开起了农家乐,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
贫困户赵本家便是其中典型。1996年,妻子遭遇车祸,伤势严重,前后经历了九次手术,妻子勉强能够生活自理。赵本家除了要负担医疗费用,还要抚养尚在读书的小孩,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家成为了贫困户。
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赵本家眼看众多游客来到神鱼湾游玩,而政府正在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昔日破旧的农村变了样,他感到很振奋。
赵本家做得一手好菜,经常有人夸他:“你这手艺,不开饭店可惜了。”于是,开农家乐的念头在赵本家心里萌发。随即,赵本家和妻子商量,筹备开办农家乐事宜。
“政府有打造乡村旅游的决心,再加上安静村自身的旅游优势,不愁农家乐没有生意。”2018年,赵本家的农家乐开门营业,仅营业一年就为他带来近3万元的进账,赵本家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游客更深层次需求的赏玩,双龙镇还用挖掘机和履带车在绝壁抠出一条山路,修建了红叶文化长廊、神鱼观景台、安静民宿、猕猴风光带、 “石上生花”生态旅游文创园等,打造安静至天鹅段,集历史人文、乡村田园、种植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观光环线。游客身居青山绿水间,可回归“蓝天、碧水、绿地、田园”的意境之美,亦可体验农耕文化、农家生活……从此,环线的百姓也搭上了旅游“顺风车”,端上了旅游“金饭碗”。
文创精品 红叶创造新价值

村民正在创作红叶雕
每年深秋与初冬,双龙镇安静村的红叶湾,无疑是最火爆的观景点之一。这里既可俯瞰小三峡境内最精华的景色,也可观摩云顶和神鱼湾两岸层林尽染。不过,多数游客只见到了安静村的景色壮美,却不知它背后的乡愁。
往年,当地红叶游的乐趣,只停留在游人眼中和镜头里,恰如走马观花。正因如此,依靠农产品自给自足的当地农户,只好外出打工。
好在,安静村迎来了新的希望,市委宣传帮扶集团、市文联干部王涛随队进驻安静村。他眼看神鱼湾近两年名声大噪,上山的游客越来越多,客人到安静后带点什么走? 怎样让贫困户与旅游进行利益链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涛多次组织民间文艺专家调研,专家们提议,安静村红叶资源丰富,何不就在红叶上作文章,将红叶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相融合,利用红叶雕刻让三峡人文之美走出大山。
思路一出,王涛立即联系了重庆市剪纸艺术专家,结合红叶品质,进行探索性挖掘与开发,并解决了红叶采摘、储存、防霉、保色等难题,设计出了专属巫山红叶的叶雕模板。
该村精选出8名眼好、手活好,对民间艺术充满兴趣的村民,充当双龙镇首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创业人。他们经历了无数次选叶、清洗、晾晒、描画、雕刻等工序,对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叶片尽情创作。在大家的巧手与刻刀下,如今的红叶叶雕已刻画出鸳鸯、猕猴、农耕等场景,还刻画出十二生肖、福系列作品,巫山十二峰、神鱼湾景区风情。
27岁的黄成良是土生土长的安静村人,当过医药代表、开过餐馆,在村民推荐下,黄成良返乡,成为叶雕的事业拓展者与管理者。
“过去双龙人只能卖红苕洋芋,咱们现在卖的是文化。”黄成良逢人便说,红叶雕就是一个端不走的金饭碗。
双龙红叶雕,一叶知三峡。双龙人用红叶与外界进行信息与情感交流。不久的将来,巫山红叶叶雕将作为三峡特色伴手礼,以色泽自然、栩栩如生的姿态,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安静村民。
产业发展 贫困户稳增收

石上生花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
近日,在双龙镇安静村6组,村民刘敬春正忙着为葡萄整地、除草,为来年丰产做准备。“除了这110亩葡萄园,我还有300亩的柑橘园活路要忙,等到两个种植园都开始丰收,以后就更有盼头了!”虽然忙碌,但他却满怀喜悦。
曾经因病致贫的刘敬春已于2017年脱贫销号,如今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每年为5户贫困户的产业分红负责,为10余位贫困户提供务工就业。
“我也当过贫困户,更知脱贫难,我自己脱贫不算完,让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才是真。”去年被正式发展为村党支部预备党员的刘敬春充满底气,底气的来源就是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实现贫困户增收的重要基础。为此,双龙镇对标全县“1+3+2”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编制《双龙镇脱贫攻坚实施规划》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施方案》,优化镇域产业结构,按照海拔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区域,制定了高山发展干果、烤烟、中药材,中山发展蔬菜、李子,低山发展柑橘的产业布局,科学规划“1+2+3+N”(生态旅游+电商物流、农产品深加工+脆李、柑橘、干果3个万亩+小水果、特色养殖、中药材)生态产业,推动产业更好地发展,增强产业“造血”能力,保证村内家家户户都有增收途径。
目前,全镇已种植脆李2.3万亩,柑橘1.1万亩,核桃、板栗等干果1.1万亩,预计进入丰产期后,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带贫致富1803户6648人。
至此,“双龙”走出深闺,蓄势腾飞。
(记者 王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