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关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璧山区金融业发展的思考
2020-10-28
来源:

□ 周文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璧山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璧山区金融业如何找准定位、抢抓机遇、错位竞争,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格局、发展质量和发展前景。笔者从金融地理学视角,对全区金融业发展进行了思考,结合发展现状,明确发展定位,并提出发展建议。

  一、璧山区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况

  机构概况。全区现有银行17家,保险公司19家,证券公司3家,基金管理公司2家,担保公司1家,小贷公司6家,典当公司2家。

  市场概况。2019年底,全区各项存款余额551.2亿元,同比增长1.6%,各项贷款余额423.9亿元,同比增长15.1%;保险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22.5%;证券市场交易额293.7亿元,同比增长100.8%;担保在保余额0.59亿元,同比增长150.2%;小贷公司贷款余额11.3亿元,业务基本停滞。

  税收概况。2019年,全区金融业纳税18082.9万元。其中,银行业 16138.2万元,保险业1770.8万元,证券业156.8万元,担保业3.1万元,小贷业7.9万元,典当业6.2万元。

  (二)发展水平及成长性

  区内金融资产集中于银行,银行资产主要是存贷款。笔者选取2017-2019年重庆38个区(县)存贷款余额数据,结合地区GDP等设定指标,比较分析璧山区金融业发展水平及成长性。

  1.金融业发展水平

  区域金融规模分析。将其简化为区域存贷款余额,璧山区近三年为757.2、898.6、1008.6亿元,在38个区(县)列第17、第15、第17位,体量适中。

  金融发展水平分析。此处使用金融相关比率,并设定金融资产为银行存贷款,则金融相关比率=(存款余额+贷款余额)/GDP。璧山区近三年该指标(1.58、1.70、1.48)列第32、第29、第31位,考虑区域金融规模,则存贷款资源匹配不足。

  2.金融业成长性

  收入比分析。设定收入比=存款/GDP,璧山区近三年(0.85、1.02、0.84)列第33、第31、第33位,排序偏后,说明存款资源尤为不足。

  存贷差和存贷比分析。存贷差-134.0、-178.2、-133.4亿元,列第20、27、21位。存贷比(69.93%、66.90%、76.63%)列第20、24、20位。两者排位与区域金融规模基本吻合。

  二、璧山区金融业发展定位

  区域金融一体化理论表明,金融地域运动是以金融资源为主体、金融帕累托最优为目标、金融要素流为形式,逐渐形成金融地域系统的过程。双城经济圈建设将推动金融地域系统演进,找准定位,有的放矢,有利于实现效率最优。

  (一)产业梯度

  金融产业梯度分为金融中心(次中心)和金融腹地(金融支点和金融增长极)。二者相互配合推进:中心相对单一,具有扩散效应,可改善腹地产业成长状态,带动整体水平提升;腹地多元,通过承接中心资源转移,接受中心辐射和扩散,不断成长。不同腹地在承接资源转移中竞争激烈。

  (二)发展基础

  当前,双城经济圈各地初级禀赋不同,金融资源空间分布非均质,发展不平衡,具备金融帕累托改进条件。

  从区位优势和禀赋看,璧山通高铁、建轻轨,交通便捷;修公园、优环境,城区宜居;正兴机场、科学城等利好消息不断;政策配套,金融机构纷纷来璧洽谈合作。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做出打造主城都市区“迎客厅”的决定,璧山区具备了承接金融资源转移的比较优势。

  从金融业发展水平看,区域金融规模居中,金融相关比率偏后,这意味着,按照目前GDP增长态势,存贷款体量相对偏低,即相比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供给不足,市场仍有空间。

  从金融业成长性看,收入比滞后,存贷差、存贷比居中,表明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存款资源不足,但银行在向上争取贷款资源、加大信贷投放方面还是做出了贡献,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发展定位

  综上,璧山区金融业宜定位为金融腹地,主动承接重庆(江北、渝中、渝北)、成都双核中心金融资源转移,以做大银行业为主攻方向,主抓存贷款,增容扩量,不断成长,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三、璧山区金融业发展建议

  (一)推进全域信用贷机制建设,打造低成本融资的城市名片

  璧山区针对中小企业有效抵押物不足、银行现有放贷模型无法精准识别其经营状况和信用信息的痛点,建立了“七大资金池”,解决融资难题,是落实“六稳六保”的有力举措。接下来可扩展为“全域信用贷”概念,突出区域融资特点,提升资金池品牌效应。一是“七大资金池”风险防控及处置并重,建立熔断机制,对不良贷款处置形成尽职免责程序。二是鼓励银行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引导各类信用贷款错位补充。三是结合招商引资、企业上市、“企业之家”、“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等工作,加大贷款政策宣传,实现应知尽知。

  (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优良金融生态环境的信用名片

  信用建设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当前可结合人行江津中心支行、区发展改革委正在开展的工作,全方位收集企业信息,借鉴江浙经验,打通数据壁垒,分领域“画像”,形成信用区分度,加强信用“体检”,营造多元“信用+”环境。

  (三)推进区域金融合作,打造特色金融产品试点区的创新名片

  创新是金融体系发展的生命线。区县金融创新多是产品创新、创新产品的运用及部门间协调联动、信息共享,易被复制,需持续推进。建议由区金融促进中心牵头,重点选择在璧山有分支机构、且在成都有关联或合作关系的银行机构,以解决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为切入点,推动目标企业特色产品定制,将璧山打造成双城经济圈建设首批特色金融产品试点区,探寻金融互联互通新路径,推动建立跨区域金融合作长效机制。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09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