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威
新时代,重庆担负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接点的重要使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谋划的重大战略,是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优化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以及新矛盾新挑战,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一、成渝地区创新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协同创新定位不清,产业协作程度不强。
成渝两地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不够清晰,“双核”在各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所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权属界定、共享分配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利益分配协调不畅。成都和重庆两地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布局时协同发展理念不强,导致不必要的资源竞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渝间的经济合作。在确定两地“双核”地位的前提下,没有找到产业协作共同利益点,需要以产业功能区建设,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构建专业化的经济组织方式和现代化的城市工作方式。
(二)区域合作理念不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全。
成渝两地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和产业布局缺少协同性,影响到成渝间的产业协同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两个核心城市协调合作机制不够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战略指向不连贯,权益分配、责任归属不清晰。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构建跨行政区划创新体系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以地方保护主义为主的行政壁垒限制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成渝区域创新活动各成体系,创新主体间的创新活动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到区域整体资源利用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产业基础差距明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2019年底,成渝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万亿元规模,与长三角城市群(21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10万亿元)、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26万亿元)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22万亿元)等城市群相比,产业基础差距明显。从地区总产值看,四川突破4万亿,是重庆两倍,与广东、江苏、浙江三个发达省份相比,还有1.5-2.5倍的差距。在创新投入方面,2018年重庆R&D投入强度2.01%,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19%,较成都(2.56%)低0.5%,与北京(6.17%)、上海(4.16%)、广东(2.78%)差距更加明显。
(四)要素一体化发展滞后,整体联动效应不足。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过程中,需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推动重大功能平台跨区域统筹。成渝地区产业布局各有优势,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产业结构层次上的差异逐渐显现,但地区间产业结构专业化分工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依然比较突出,专业化指数偏低,地区间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要素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
二、成渝地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与建议
近年来,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成渝两地经济均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协同创新体系,才能发挥技术创新的最大效力,促进两地“双核”带动整个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快速发展。
(一)建立顺畅高效沟通机制,保证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保障成渝两地跨行政区划的范围内保证创新政策的协同性,才能促进创新要素在创新体系内部有序合理配置,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产业、人口、土地、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必将突破行政区经济的限制实现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构建成渝地区创新要素共享平台,充分发挥两地区的优势,推动区域内不同创新资源及信息的共享共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创新合力。以整体的规划与政策引导,促进城市间产业集群的结构关联。加强产业和项目运作的内部引导,通过协调机构处理产业集群间的利益冲突,促进双城经济圈配套服务升级。
(二)以产业构建创新体系,统筹谋划新兴产业布局。
从创新生态系统的全局角度,搭建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使成渝两地产业集群有效融入到区域创新体系中,争创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依托产业集群集聚创新人才,合理规划产业链分工,发挥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最大效益,带动周边城市的新兴产业发展。把握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不断催生新需求、创造新业态、培育新经济。
(三)加大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创新要素互联互通。
成渝两地启动实施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工作试点,以共同项目为依托,建立以市场主体为主的管理模式。强化功能配套,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完善成渝两地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互联互通,提升航空、铁路、公路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的便利性和畅通性。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港航、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合作、服务共赢共享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破各类行政性垄断,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充分流动,让市场配置产业发展资源,从而实现在成渝城市群范围内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产业升级的动态平衡。
(四)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加强产学研互动,让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合力发展一批在国际和国内都有比较优势的重要科研区域、重大科创项目,把成渝地区科技优势、智力优势转化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优势。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分类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逐步构建成渝地区创新要素共享平台。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区域内的大型科学仪器采用共用模式,建立各类资源共享平台和网络对接平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从政策、项目、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重点扶持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积极指导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助推企业成为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企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提高企业基础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资金引导、金融上市等方面加强扶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高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