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深耕新闻数十载 携手共融再出发 ——写在璧山区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之际
2020-09-28
来源:


高端大气的新闻演播厅


区融媒体中心大楼

谢捷 熊浩 曾清龙 文/图

  从1956年成立璧山县广播站到1977年成立璧山县广播事业管理局;

  从1984年更名为璧山县广播电视局到1998年成立璧山县广播电视台;

  从1988年成立璧山报社到2003年更名为璧山县新闻信息中心,再到2011年恢复为璧山报社……

  作为璧山区主流媒体,伴随着改革发展的滚滚浪潮,璧山的“两台一报”始终秉持党媒属性,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出好声音,记录着璧山的改革发展历程,见证了璧山取得的辉煌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犹如声声春雷,激荡人心、催人奋进,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真重视、真改革、真融合,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璧山区融媒体中心应运而生。

  深耕新闻数十载,如今璧山媒体人携手共融再出发。

  回望来路

  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新闻工作者”

  见证发展、记录历史,讲有温度的故事,做有情怀的编辑、记者,一直是璧山广大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们曾是,璧山新闻战线的排头兵,他们更是璧山新闻战线发展的见证人。他们是老编辑、老记者、老播音员。数十年来,他们以“孺子牛”的拓荒精神,昂首倾洒“拓荒情”。

  “每个人既是记者也是编辑,创刊初期的璧山报社一共只有4个人。还记得那个时候,一人负责一个版,从采访、写稿、组版、校对都由一个人完成。”璧山报社原社长罗永辉回忆《璧山报》开办初期的场景时仍历历在目。罗老社长于1990年从西藏日报社调任璧山报社工作,一直干到临近退休。据他介绍,在那十余年间,《璧山报》由四开四版小报到对开四版大报、由月报办到半月报、再办到周报、周二报、周三报,内容不断的充实、版面不断的优化、栏目不断的增加,这都是大家呕心沥血的结果,为的就是把报纸办好,更好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

  罗永辉感慨地说:“我干了一辈子的新闻工作,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我认为一名记者就要善于学习、甘于吃苦、扎根基层,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社交面,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敢问敢写,这样才能做出好的新闻。”

  时过境迁,现在的《璧山报》取得了新的跨越,每年刊发近160期,开设有栏目30多个,连续多年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区县报纸”; 《璧山手机报》已上线6年,设有“便民”“要闻”“视觉”“城市”等栏目,免费向全区手机用户发送,用户达17万。

  今年82岁的向泰华曾任璧山县广播电视局宣传股长,是璧山最早的一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记者。据他回忆,从1971年开始,璧山开始有了自办节目《璧山新闻》,当时是通过广播向受众进行传播。坐公共汽车到乡镇、骑自行车到村里采访就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到了晚上回到家中就是赶稿。

  “那是一个激情迸发的年代,活力四射的年代,因为我深知要写出好新闻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向泰华深有感触地说。

  “电视新闻,画面为重。”璧山电视台首批摄像记者肖联瑜感言,1989年,璧山电视台有了第一台彩色CCD摄像机,那是一台分体机,由摄制装置和记录装置两部分组成,当时外出采访必须两人同行,一人负责扛摄像机、背录像机包,一人负责背电池和拿碘钨灯,为了让镜头画面美起来,在负重几十斤的情况下,练就扎实的拍摄基本功、提高快拍勤拍能力就十分重要。

  1993年,伴随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璧山新闻》首次在荧屏上亮相,每期10分钟、一周3期。“从用四川话播音到用普通话主持,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璧山电视台首批播音主持人伍丽君说,为了让观众听得懂、易接受,当时自己每天坚持收听收看中央主流媒体的新闻节目,哪怕是走路、吃饭时都抱着一台收音机,以此提高普通话水平。

  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现如今,电视台每年播出《璧山新闻》260期、《新闻周刊》50期,璧山广播电台时长2000余小时;打造了《音乐之声》《家有宝贝》《诗意璧山》《纪录》《金色田野》等精品栏目;创作了10余部纪录片在全国获奖,栏目荣获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栏目”,《家有宝贝》等多部作品也斩获全国、市级大奖,并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精品栏目资金扶持。

  “无论是报纸从起初的一张小报到办杂志再到现如今的大报,还是广播从四川话播音到普通话播音,亦或是电视新闻从不定期播放到一周3期再到每个工作日,这些都是璧山新闻事业走过的历程。”区融媒体中心主任张伟说。

  不愧今生

  我们是新时代的“融媒体人”

  媒体融合,不是选择,是趋势,更是使命!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璧山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运行。此刻的璧山区融媒体中心就像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就像一只雏鸟展翅高飞。感恩前辈、致敬经典,当历史把宣传舆论工作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不管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尽责有为,奋力推动我区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打造媒体融合发展全新的“璧山实践”,就是我们这一代“融媒体人”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现在,璧山区融媒体中心已初步构建起了璧山电视台、璧山广播电台、《璧山报》、爱璧山APP、璧山发布微信公众号、璧山网、数字报、手机报、手机台、头条号、抖音号、微博等12个媒体矩阵。宣传内容更加鲜活丰富,形式更加精彩多样,实现了不同平台的资源互补、受众叠加,宣传覆盖率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今年以来,区融媒体中心组织开展了“建设经济圈 推进同城化 展示新风采”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开辟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望他山”“秀湖会客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时”等专栏,牢牢占据主流舆论主阵地。

  据统计,今年1至8月,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共发送各类信息20000余条,全媒体阅读量超1亿人次。新媒体作品中,10万+融媒体作品46件,100万+融媒体作品15件,1000万+融媒体作品2件。与此同时,今年1至8月,共在央视上稿18条,新华社各平台上稿45条,人民日报及其APP上稿72条,光明日报及其APP上稿15条,经济日报及其APP上稿44条,重庆电视台上稿133条,重庆日报上稿203条,有效提升了璧山的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

  张伟介绍,区融媒体中心自去年9月成立以来,全体干部职工辛勤耕耘、砥砺奋进,拟定了《区融媒体中心中近期建设发展规划》,采取“双向竞聘”的形式,对中心全体职工重新进行了分流整合,择岗安置;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心新办公大楼装修工程于今年6月中旬完工,中心全体人员于6月22日实现了搬迁入驻,在新办公大楼集中统一办公,完成了物理融合,中央厨房等设施设备于9月中旬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使用;建立和完善了《党委、行政议事规则》《工作纪律制度》等20个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干部职工队伍的教育管理;制定了《璧山区融媒体中心绩效考核方案》及实施细则,进一步调动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

  进入新闻行业十余年的记者熊浩从2005年开始在璧山报社工作,2010年到了璧山电视台工作,融媒体中心成立后,他也在短时间内转变角色、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写文字稿子、拍视频新闻、做抖音作品……“融媒体记者就要成为多面手,不光要会写会拍,还要写出精品、拍出佳作。”熊浩说。

  在区融媒体中心,像熊浩这样的多面手还有很多,新闻部记者朱大亮也是其中的一位,小朱于2019年来到璧山报社工作,恰逢媒体融合改革的到来,他也立即转变了角色,报社稿子和电视新闻都很快上手。朱大亮说:“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会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融媒体人’。”

  展望未来

  我们再创新闻事业新辉煌

  秉承“内容为王,移动优先”的原则,区融媒体中心着力“两微一端多媒体平台”建设,整合了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新媒体等多个媒体平台,重构了全新的业务生产流程,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环境,讲好璧山故事,传播璧山声音,为建设主城都市区迎客厅作出应有贡献。

  因为,融媒之路,一直前行……

  张伟表示,面向未来,融媒体改革任重道远、使命光荣。区融媒体中心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准确传递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以全媒体时代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将着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机构、人员、平台、渠道、功能”五大融合,培育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矩阵,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将全面提升人员业务水平,加大对新闻工作者的锻炼、培养,广泛调动全区新闻战线的积极性,引导每一名新闻工作者主动成为璧山的“宣传员”和“代言人”;将依托建成投用的中央厨房系统,再造采编流程,实现闭环管理,努力打造基层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切实提升融媒体中心产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积极探索多种“媒体+”业态,通过媒体+政务、媒体+服务等,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开发新的增长源,强化自身 “造血”功能。

  慎终如始、守正创新。区融媒体中心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前景也一定会越来越好,明天一定会更好!

  因为,我们有一帮把新闻当生命,敢于付出的传媒人;

  因为,我们有一帮执着追求,热爱新闻的优秀团队!

  忆往昔,时光流转催人醒;看今朝,春风得意马蹄疾。站在新起点上再创辉煌,我们有理由坚信,区融媒体中心,喜逢盛世、迎秋怒放,一定会快马加鞭、势赢未来!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09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