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区规模工业总产值330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3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9元……
今年以来,来凤街道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不断拓宽视野、前瞻布局、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以文化为底色,以项目为牵引,紧紧扭住“农文旅、产加销”做文章,擦亮文化、生态、美食、田园“四张名片”,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谱写出来凤街道美好的新华章。
名片一:文化 深挖文化资源 夯实千年古驿底蕴
“眼睛斜向上看,保持这个动作……”9月5日,来凤街道安乐村何氏百岁坊,随着“咔嚓”一声,游客况勇用镜头记录下妻子王静美好的一瞬间。
“听朋友说来凤街道有不少人文景观,今天特意带妻子前来‘打卡’。”今年36岁的况勇告诉记者,在朋友的带领下,他和妻子还参观了古香古色的翰林山庄,重走了一段成渝古驿道,深刻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来凤街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开发、利用自身资源与文化禀赋,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文旅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更好服务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去年以来,我们街道组织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等组成考察调研小组,查阅历史资料,多次召集当地乡贤智士、文化名人等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来凤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该街道新发掘9处具有一定文化历史价值的老院落。
与此同时,来凤街道还积极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职责,定期安排专人实地查看文物本体状况、消防设备情况、环境保护现状等,及时发现问题,立刻组织实施修缮。
“30个文物保护点中,何氏百岁坊是市级重点保护文物,郭家大院,西寿寺、王家宅、佛耳洞摩崖造像和大佛寺摩崖题刻是区级重点保护文物。”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有了强大的文化资源作后盾,来凤街道积极整合利用,打造了一条融入了翰林山庄、来凤凉桥等知名景点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以此扮靓来凤街道的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来凤街道还通过拍摄反映来凤历史文化的宣传片《千年古驿 上善来凤》、创新“来凤驿家人”微信公众号、编撰出版《来凤街道志》和《来凤古驿丛书》,多角度展示千年古驿的古今风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在此基础之上,来凤街道新设立了1个景观路牌、新修了3个免费生态停车场、新建了5个公共厕所等,强化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依托万木源苗木基地,以及葡萄、血橙等特色农业产业,打造集休闲、观光、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开创了一片农文旅融合新天地。
来凤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大圆祥博物馆片区文旅开发项目为统揽,持续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历史文物风貌,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用好用活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驿站、历史驿站,为“儒雅璧山· 田园都市”增光添彩。
名片二:生态 开展生态治理 实现清水绿岸愿景
“这里以前是一块堰塘,周围全是杂树、杂草。现在种了水生植物,水质变好了,我们都爱来这里散步。”每到傍晚,家住来凤街道解放西路的居民徐州都会到离家不远的登凤桥生态湿地散步,欣赏湿地美景。
虽然已过白露,但登凤桥湿地内的睡莲却花开不败,为周围的环境平添了一抹亮色。周边沟渠的污水经过湿地的“九宫格”,也被水生植物层层净化后排入附近的河流。
这只是来凤街道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在距此4公里外的普新村里,一个生态水生植物种植基地还在不停地产出一批批优质的“植物过滤器”,该基地也是街道乃至全区的主要水生植物供给地。
“基地内分为不同的水塘,每个塘都有3-4个不同的水生植物品种,搭配栽培可以保证四季都有花开,水质长清、常净。”据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目前栽种有苦草、再力花、鸢尾、睡莲、菖蒲等40多个品种,一季就可远远满足来凤街道生态湿地建设所需的水生植物量。
据了解,今年以来,来凤街道通过摸排走访,对适宜建设生态湿地的田块进行登记造册、土地流转,目前已完成了153.98亩生态湿地建设,对促进河流水质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科学合理安排水生植物的栽种方式,尽可能地加大、拉长湿地内水流路径,这既保证了污水转换的有效化,削减了入河库污染负荷,还为辖区居民增添了不少游玩的好地方。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进行水生态修复以及防治面源污染,来凤街道还将在打靶河流域构建6.2万平方米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并打造2160米生态缓冲带、2000平方米人工湿地以及150米截污纳管,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技术方法。
名片三:美食 做大“来凤鱼”品牌 重现“非遗”活力
说到地地道道的来凤美食,就不得不提“来凤鱼”。这道传承于古驿道的美食,载动着来凤驿由古至今的深厚文化及风土人情,用鲜、麻、辣、香、嫩的突出特征,吸引了南来北往的食客。
据《来凤街道志》记载,来凤鱼诞生于清康熙年间,由来凤驿有名的邓家鱼馆创制,后在抗战时期,江南、华东、华北地区的人大量涌入重庆,江南风味与巴蜀口味调和,由此增添了来凤鱼菜品的多样性。
目前,随着非遗的成功申报,来凤鱼更是名声大噪,各类餐饮品牌也相继成立。在来凤街道,几乎打着“来凤鱼”招牌的餐馆里,厨师们都有拿手的来凤鱼系列菜品。
其中,花园西路的一家土货餐馆因为“地道”人气最旺。
“我们主打的特色菜品就是来凤鱼。”在餐馆的后厨,老板王诗亮专门建了一个鱼池养鱼,“来凤鱼第一要诀就是要鲜!”
记者在现场看到,王诗亮把鱼捞起宰杀、净身码盐备用。等待油锅烧沸后,将自制的泡姜、辣椒、豆瓣一股脑儿地入锅翻炒,放鱼加水烹煮,适时放入调粉料酒。捞起装盘,优质花椒入沸油中,然后将油浇淋鱼上,最后加上青绿的“鱼香菜”。王诗亮的烹饪手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来凤鱼系列菜品目前超过了200款,带动了相关从业人员上万人。”来凤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帮助本土餐饮打响自己的品牌,加快来凤鱼向品牌化、特色化发展,街道积极促成各种相关文旅融合赛事的举办,助推这道拥有300多年历史的美食“走出去”“走更远”,“让来往的旅人因‘食’爱上这座城市,让归乡游子的胃得到家乡美味的慰藉。”
据王诗亮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初,“来凤驿成渝公路两旁,有长达数千米的几百家专营来凤鱼的食店。”以往,华灯初上,长街食店食客满座!而今,“来凤鱼 ”已是我区餐饮业江湖菜流派中的鼻祖级菜品,更是来凤街道不容忽视的美食“名片”。
名片四:田园 抓好垃圾分类 建设美丽田园乡村
“现在,家里都配有四分类的垃圾分类桶,而且,可回收垃圾不仅能在这个回收站点卖钱,还能赚积分。”9月8日,来凤街道安乐村10组,村民廖洪才在再生资源回收兑换点,卖掉5斤废纸板获得了2.7元现金,同时也得到27个积分。
在现场,记者看到,这个再生资源回收兑换点设置了纸张、塑料、玻璃和金属四个种类,每个种类回购价格明码标价。
“根据废品回购的实际价格,1元可兑换10个积分,积分年内累计,年底清零,累计足量积分就可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兑换肥皂、洗洁精、洗衣液等生活用品。”来凤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这种“回收收益+积分”的奖励机制,不仅实现了废物利用,还增强了村民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曾经的“脏乱差”现象也逐步得到了改善。
建设美丽田园乡村是一项事关群众生活福祉的民生工程,这离不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近年来,来凤街道以垃圾分类为抓手,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案和考核办法,选取来凤村、三星村、普新村、安乐村、鹿河村、西街社区作为试点,将垃圾分类纳入整洁庭院评比和村规民约。
“与此同时,我们还选取村(社区)干部、本土人才、热心群众组成环保志愿队,通过召开垃圾分类院坝会、入户宣传等形式,让群众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义,在全街道树立了清洁文明新风尚,同时,引导群众从点滴小事入手,共同打造美丽优雅的人居环境。”来凤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来凤街道已经发放了1400余个240升垃圾桶和3000个户用分类收集桶,设置了300个垃圾分类投放点、10个村再生资源回收点、10处垃圾分类堆肥池,同时,建立起“户分、村收、镇集、区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及收运体系建设,累计清理积存或散落垃圾3400余吨,基本实现场镇、村庄、农户庭院周围及公路沿线、田间地头等无成堆垃圾,农村面貌变“靓”了,美丽宜居的新农村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记者 王锋 王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