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位于我区南端的三合镇,因地处三区(江津区、永川区、璧山区)交界处而得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抢抓机遇、实现发展,本报邀请到三合镇党委书记高锋进行探讨。
本报记者:区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描绘了璧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主城都市区“迎客厅”的壮丽蓝图。就脱贫攻坚工作而言,三合镇主要的发力点和工作是什么?
高锋:三合镇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补齐短板弱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各项脱贫攻坚任务。
三合镇二郎村是市级贫困村,亦是区脱贫攻坚定点攻坚村,“国考”迎检是必然的。今年5月初,三合就全面启动了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对123户贫困户、826户一般农户进行了调查评估,发现问题18个,完成整改6个,正在整改的有12个;持续开展镇、村书记遍访贫困户活动,对遍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问题整改台账,制定整改措施,按时保质完成问题整改。完善和细化扶贫方案,因户施策为全镇123户贫困户制定产业增收计划,实施以奖代补政策,鼓励贫困户通过外出务工和发展产业增收脱贫;在就业扶贫方面,摸清辖区内各村(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需求,准确对接岗位类型、岗位数量、岗位条件,以“量体裁衣”的方式,合理设置公益性岗位24个,做到“村村有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接下来,三合镇将持续推进农村危旧房固化证据拆除和排危整治等重点工作,落实脱贫攻坚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如期完成。
本报记者:就城乡融合发展而言,三合的发力点和工作是什么?
高锋:三合镇是典型的农业镇,“生态美、生活好、生产兴”的乡村让人们更向往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一是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启动了2座水库整治,持续推进233口山坪塘、精养鱼池关停转产及水质达标整治,开展清水养鱼,推进建设生态湿地350亩,已建成生态湿地319亩。
二是以“党建引领、水价治理”工作为抓手推进基层治理。按照“党建引领、水价治理”的要求,全覆盖推进水价治理工作,成立用水户协会并实体化注册,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用水户协会会长,完善镇、村(社区)两级管理制度。确保实现“水价降、水质升、组织强”的目标。(下转2版) (上接1版)
三是加快农旅融合,推进产业兴村。依托二郎茶山的茶叶、水果、花椒等优势资源,开展“三变”改革,整合农家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引入社会资本,打造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康养民宿等核心区域,紧抓二郎岗田园综合体项目和三合镇一年一度的“梨花春茶活动月”,实现村集体、投资人、农户等多方受益和共赢的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三合镇如何带好干部队伍,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高锋:推动三合各项事业发展,抓住用好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关键在党,根本在人。三合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抓研判,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条例,打好明年镇领导班子、村(社区)“两委”换届“提前量”。注重改善年龄梯次结构、提高班子文化水平、留任工作得力干部,选拔一批党性强、带领发展和服务能力强、善于抓班子带队伍、严于律己的优秀人才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面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的目标。
二是抓制度,从严从细抓好干部政治思想建设,坚持从制度着手,坚定理想信念,把“六个严”落到实处。逐步完善机关工作制度,村、社区干部管理制度、村(居)、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中心组学习计划,领导干部讲党课等制度,着力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三是抓教育,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常态化制度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课,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网络学习、送学上门、结对帮学“五学”方式,确保全年班子成员不少于56学时,普通党员不少于32学时。
四是抓培训,在全体干部中开展全覆盖的集中培训,采用集中学习与外出考察相结合,组织全镇机关、村社区专职干部到区内、市内考察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全域旅游景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通过培训,促进干部转变理念,开阔视野,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切实提升干部“手艺”,着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本报记者:三合怎样统一思想,抓好全会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高锋:区委十四届九次全会为全区发展绘就了壮丽蓝图,对三合而言,发展机遇更是前所未有。我们一方面要通过中心组学习、机关职工大会、农村院坝会等形式将全会精神传达到每位干部群众心中,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另一方面要有一域服务全局的思想,增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统筹城乡发展,奋力将全会精神落实到三合大地上。
(记者 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