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5月30日,长篇报告文学《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新书首发式暨伊莎白追思会在璧山区秀湖非遗特色小镇举行。该活动由璧山区委宣传部、璧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并得到了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作协、重庆出版集团、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等单位指导和支持,伊莎白·柯鲁克之子柯马凯作为亲属代表参加了活动。
“历史不能忘记,深情不可辜负。”
伊莎白•柯鲁克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教育家,人类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人之一,曾被授予璧山荣誉市民。1940年,她与璧山兴隆场(即今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邂逅,目睹并记录了战时中国一个小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方面情况,并与兴隆场人一起经历战火,体验生活的艰辛,感受时代大潮的激荡。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白发苍苍的伊莎白六回璧山,成立“伊·柯基金”,将珍贵历史资料全部无偿捐赠给璧山,并写下了两本与兴隆场有关的人类学巨著,与兴隆场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在兴隆场的峥嵘岁月,奠定了她坚若磐石的信仰基石,生成了她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铸就了她亮若星辰的光辉理想——努力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奉献一生。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照亮了她的人生,铺就了她生命的归宿,她是真正的“当代白求恩”。
为书写伊莎白的百年人生,记录她与兴隆场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召唤下,璧山区邀请本土作家张鉴精心打造了《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这部反映伊莎白·柯鲁克百年人生、璧山情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饱含深情叙写了伊莎白在中国的一生,并重点描写了她与璧山兴隆场的深厚情缘,生动地阐释了信仰与主人公百年人生的紧密关系,歌颂了伊莎白一生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热爱与奉献,凸显了一个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谦和友好、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充满大爱的人格魅力。
伊莎白把一生的光辉岁月留给了中国,把永恒的爱留在了兴隆场。此次出版发行的《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既是献给伊莎白先生的一本书,是对伊莎白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最好的告慰;也是献给兴隆场人民的一本书,是璧山区与伊莎白·柯鲁克深厚渊源和情谊的见证。
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冉冉在致辞中表示,新书作者张鉴以一种精益求精的写作精神,历时四年,几易其稿,书写了一位国际友人光辉灿烂的一生,同时也写出了以兴隆场为代表的中国乡村的时代变迁,这部作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她希望璧山的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以此为契机,乘势而上、应声起舞,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不断用精品力作,谱写新时代文学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
《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作者张鉴分享了该书的创作过程,分享过程中,她频频起身,向为这本著作出版提供帮助的各方朋友致谢。她回忆,在艰难的写作过程中,她一直以伊莎白的精神来鼓励自己,以伊莎白奶奶的精神来书写伊莎白。她表示,在未来会继续挖掘璧山历史文化,讲好璧山故事,宣传璧山形象,同时将伊莎白的大爱精神传承下去,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用实际行动来传递伊莎白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
璧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欧汉东在致辞中介绍,近年来,璧山着力以文塑城,高品质建设儒雅之城,璧山的文学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的出版发行是璧山区推动文艺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喜事,希望与会的作家们紧跟时代浪潮,用心描绘时代画卷,用力奏响时代强音,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在随后的赠书仪式中,欧汉东分别为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璧山区档案馆、区图书馆、大兴镇等单位赠送了新书。
在伊莎白追思会上,与会人员观看了《伊莎白与璧山》纪录片,并共唱了伊莎白生前最喜爱的歌曲之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柯马凯作为亲属代表真挚发言,他用流利的中文表述说:“这本书是从我母亲的一个小视角记述了璧山兴隆场的发展与变化,事实上反映的是80年来中国的发展与变迁,这是一本小朋友也能读懂的书,希望我们下一代能通过这样的作品洞见国家的发展。”
文学作品的力量比文字本身更深沉,更强大。下一步,璧山区将以此为契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书写文明、书写历史的责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