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健为果树疏果
7月26日清晨,翻过蜿蜒的山路,记者走进大路街道郭家村8组,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顿时映入眼帘,一个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中年男子从田间走来,热情地向记者招手。
“原来这些地方都是荒着的,后来我看着可惜,便把它们利用起来种了稻谷、玉米……”中年男子腼腆地说起自己的故事。
他叫徐健,今年51岁,1990年退伍复员回到家乡后,受当乡村医生的父亲的影响,重拾书本考取了重庆市卫生学校,学成归来便到村卫生院当了一名医生。凭着军人的高度责任感,徐健对待每个患者都如同亲人一般,耐心地为大家诊断病情,还不辞辛苦奔赴身体不便的患者家中为其治疗,受到当地群众喜爱。
后来,因父亲患上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年幼的孩子又要上学,微薄的薪水根本无法支撑全家人的生活。2000年,徐健无奈选择了外出打工。
2006年,家中的老屋因年久失修,眼看就要倒塌,徐健只好另寻地基重建家园。如此一来,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借了亲戚朋友不少钱。然而,祸不单行,2011年,父亲又因旧疾恶化住进了医院,母亲突发急性脊髓炎也需要手术,每天高昂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就负债累累的家庭更显窘迫。
期间,不少朋友、战友劝徐健去寻求政府帮助,他却拒绝了。“党和军队培养我们,就是为了让我们多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我不能给国家和政府添麻烦。而且我有手有脚,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徐健坚定地说。
困难并没有让徐健消沉,反而激起了他永不言败的斗志。为了方便照顾治疗无效后瘫痪的母亲、年迈的父亲以及无儿无女的幺爸,徐健选择回家乡创业。在多番考察后,他发现村里不少人外出打工后田地荒芜着:何不利用荒芜的土地发展种植业?
说干就干,徐健与村民协商后,将所有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种上了水稻、玉米以及沃柑。由于刚接触农业,其第一批果树、蔬菜成活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健不但查阅书籍,还经常请教有经验的农民,把学来的技术一项项应用到实践中,从采购、育种、施肥、除虫各方面都认真钻研。
对于照顾父母亲,徐健也从未放松:父亲大小便不能自理,他就每小时帮老人导一次尿,每天通一次大便;为了避免母亲发生肌肉萎缩,他每天坚持为母亲按摩四五次;为了不让母亲生褥疮,他每两个小时要给母亲翻一次身……
成功总是青睐勤劳的人。如今,徐健的50亩果树、蔬菜、粮食都长势良好,父亲、母亲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好。对于未来,他充满了信心。
(记者 尹秀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