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川剧《玉簪记》在区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为我区川剧爱好者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笔者认为,此次演出的《玉簪记》在保持川剧的唱念坐打、绝技等传统艺术特质的同时,还创新性地运用舞蹈、光影等其他形式,令传统艺术焕发全新活力。
可以这么说,如今的川剧演出,早已走出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探索戏剧情节、情境的日子。经济在增长,社会在发展,观众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流传民间一千多年的传统戏曲,因其节奏慢、情节散、唱腔缓等原因,由“大众艺术”逐渐变为“小众艺术”,电影、电视、卡通、动漫、舞蹈、音乐、网聊、网读因其更具互动性、动感性、直观性,而成为当今文化消费的主要形式。
因为这些转变,观众们对川剧也有了新的审美要求。对此,川剧形式也不再墨守成规,尝试着放下略带“珍藏”式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变着招儿,接着地气,跟大众真诚地交流。笔者认为,说是形态万千,百花齐放,一点也不为过。
在新编川剧中,应考虑观众的需求,以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进行新编。不过,新编要注意保持川剧的原汁原味,尽管历史时期、背景、剧情、人物、脸谱、唱词、服装、道具等可以体现时代性,但唱念坐打、绝技绝活、韵律味道不能变。
笔者认为,虽说川剧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影响力还稍显薄弱,但一千多年历史的底蕴摆在那,只要能借助各种新形式绽放独特的美丽,让更多人走进剧院,捧个场,叫声好,也是很自然的事。(周海瑞)